2024第九屆新金融論壇於2024年12月26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出席並演講。
鄭功成在演講中表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需要理性務實。他指出,針對媒體熱捧和金融界爭搶拉人入戶的現象,當前急切需要注入理性。
他在演講中提到了一些銀行網點為搶占這一市場而讓儲戶“被動”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或者采取大幅度提高個人養老金存款利率等超常規措施的事件,他指出,聯係到自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試點以來,“開戶熱、繳費冷”是行業公認的事實,這一次向全國推開也還需要拭目以待,做好養老金融的大文章,必須首先做到理性務實,於後才能贏得光明前景。
鄭功成指出,一方麵,個人養老金雖然可以納入多層次養老金體係,但絕不是社會養老保險,不是政府主導的福利製度安排,而是市場化的新金融產品,其功能主要不是解決養老金不足的問題,而是助推養老金融發展並為參保者個人提供一種長期理財產品,我們不應當誇大其功能,甚至違背行規,代替儲戶選擇加入。
“另一方麵,還應當告訴公眾,個人養老金雖然享受免稅優惠,但這種優惠並非每個人都能夠享受,有人計算過,要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必須以個人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才行,顯然,個人養老金業務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絕大多數人無關,隻與高收入者有關,收入愈高其稅收減免力度愈大。”他說。
在他看來,個人養老金作為一種新的市場化的金融產品,實質上是給高收入者錦上添花,而不是給中低收入者送福利。
對於中低收入者而言,其負擔能力有限,即使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也不能從稅收政策獲益,其顯然不會有加入意願。
“因此,個人養老金的潛在客戶群體應當是高收入群體,而高收入群體是通過加入個人養老金賬戶來獲益還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更高收益,應當是有更大的選擇空間。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個人收入水平不能普遍性地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能持續壯大的情形下,個人養老金不可能成為一個大規模的金融產品。”他說。
對於如何推動養老金融發展,鄭功成有三點建議:
一是要厘清社會養老保險與市場化養老金產品之邊界。
二是盡快完善相關社會保障製度,這是發展養老金融的前提條件。
三是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依靠產品贏得客戶。
以下為演講實錄:
自從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絕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養老金融就成了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目標任務。伴隨本月有關部門發布將個人養老金推向全國的政策性文件,個人養老金再度成為金融界與媒體追捧的熱點,似乎這種養老金融產品一定會受到公眾的歡迎並會很快成為我國新金融的支柱性產品。
然而,近幾天媒體接連披露一些銀行網點為搶占這一市場而讓儲戶“被動”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或者采取大幅度提高個人養老金存款利率等超常規措施的消息,因違背了行規而引發公眾熱議,負麵影響不容低估。聯係到自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試點以來,“開戶熱、繳費冷”是行業公認的事實,這一次向全國推開也還需要拭目以待。
有鑒於此,我願意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要做好養老金融的大文章,必須首先做到理性務實,於後才能贏得光明前景。
強調要理性,是因為個人養老金屬於個人的長期投資,凡投資均有風險,投資人需要仔細權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確選擇,如果隨意參保,未來得益者固然高興,得不償失者卻難免因利益受損而不滿,這對政府的公信力和個人養老金產品的信譽都會帶來不利影響。針對媒體熱捧和金融界爭搶拉人入戶的現象,當前急切需要注入理性。
一方麵,個人養老金雖然可以納入多層次養老金體係,但絕不是社會養老保險,不是政府主導的福利製度安排,而是市場化的新金融產品,其功能主要不是解決養老金不足的問題,而是助推養老金融發展並為參保者個人提供一種長期理財產品,我們不應當誇大其功能,甚至違背行規,代替儲戶選擇加入。
另一方麵,還應當告訴公眾,個人養老金雖然享受免稅優惠,但這種優惠並非每個人都能夠享受,有人計算過,要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必須以個人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才行,顯然,個人養老金業務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絕大多數人無關,隻與高收入者有關,收入愈高其稅收減免力度愈大。
由此可見,個人養老金作為一種新的市場化的金融產品,實質上是給高收入者錦上添花,而不是給中低收入者送福利。我們還應當告訴公眾,個人養老產品不代表收益保障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諾,投資人應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以及風險偏好選擇合適的養老金產品,並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夠如此理性地告訴公眾這些真相,人們的行為就會理性,金融機構也不會扭曲行規,這雖然可能影響短期熱潮,但必定收獲一批理性的穩定客戶,進而成就可以持續的發展態勢。
強調要務實,是因為個人養老金作為一種新型金融產品,必須尊重市場規則,首先要搞清楚潛在的客戶群體以及客戶群體的真實需要,唯有開發具有增值服務功能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換言之,不能僅僅依靠減免稅收來吸引客戶。考慮到起征點為5000元及扣減社保與公積金繳納等因素,以及領取個人養老金時需補交3%個人所得稅,就稅收優惠而言,預計隻對2000多萬高收入者有吸引力,這顯然隻是一個小眾化的群體。
對於中低收入者而言,其負擔能力有限,即使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也不能從稅收政策獲益,其顯然不會有加入意願。因此,個人養老金的潛在客戶群體應當是高收入群體,而高收入群體是通過加入個人養老金賬戶來獲益還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更高收益,應當是有更大的選擇空間。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個人收入水平不能普遍性地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能持續壯大的情形下,個人養老金不可能成為一個大規模的金融產品。
強調對待個人養老金要理性務實,是希望能夠吸取企業年金的教訓。在2003年時,隨著有關部門推出企業年金政策,當時也是媒體高調、市場熱捧,但21年過去了,迄今仍未獲得預期發展成效。究其原因,根本在於基本養老金製度不成熟,無法為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清晰的空間,加之企業繳費負擔重,大多數企業也無力再為員工建立企業年金繳費。對個人養老金也是如此,如果將其視為多層次養老金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先優化現行基本養老保險製度並使之走向成熟定型;如果是將其視為新的金融產品,則應當在產品開發並增強其吸引力上下功夫。成熟的金融市場需要的是能夠給客戶帶來增值服務的產品,成熟的金融市場造就的應當是理性的客戶群體,這樣才能行穩致遠。
在強調對個人養老金業務保持理性務實態度的同時,還應當強調我國養老金融的前景廣闊,這並不矛盾。因為建設金融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極其重要的目標,而養老金融無疑是極具前景的重要發展方向。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超常規老齡化,不僅規模超大、速度超快,同時還伴隨著斷崖式的少子化、快速的高齡化以及家庭保障功能快速弱化,無論是對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來源的養老金製度而言,還是滿足億萬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以及促進整個老齡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我國都應當發展好養老金融。因此,理論上的養老金融應當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支柱之一。現在,養老金金融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戰略儲備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以及個人養老金和市場上的其他養老金金融產品,總計約為18萬多億元。這個規模無疑是偏小的,我們還需要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做大戰略儲備基金、將企業年金推向適度普惠,再將國債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將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推動更多養老理財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範圍,等等,我國的養老金金融規模將會持續快速增長。如果再加上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不過,理論上的光明前景要轉化成現實,還需要尊重客觀規律、厘清底層邏輯、遵守基本法則。具體而言:
一是要厘清社會養老保險與市場化養老金產品之邊界。讓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保險回歸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平正義本色,讓市場化的養老金產品回歸追求私人利益和經濟效率本色,隻有做到各循其道、各守其規、各顯其長、各盡其責,才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二是盡快完善相關社會保障製度,這是發展養老金融的前提條件。包括:通過全麵優化現行基本養老保險製度並使之走向成熟定型,為其他層次養老保險的發展提供清晰、穩定的空間,如讓基本養老保險采取現收現付製,回歸保基本責任本位,成為公平的社會保障製度;通過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和基本養老服務製度,促使養老服務金融快速發展;通過製定科學的養老產業政策,讓養老產業金融得到大發展;等等。
三是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依靠產品贏得客戶。養老金融歸根結底還是金融產品,需要遵循市場法則,如果這種產品缺乏吸引力,僅靠政策支持或稅收優惠,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如個人養老金如果隻以增加未來的養老金來招攬客戶,這種產品就會失去足夠的吸引力,因為現在養老金水平高的人不需要更高的養老金,而現在養老金水平低的人既沒有能力承擔也不可能享受稅收優惠。因此,隻有通過開發有附加值、增值服務的養老金融產品,才能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
總之,我國的養老金融前景廣闊,但必須理性務實地推進其發展,於後才能獲得理想的發展成效。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